社科調查報告
隨著社會不斷地進步,報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同的報告內容同樣也是不同的。你知道怎樣寫報告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社科調查報告,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社科調查報告1
上海社科院社會調查中心、社會學研究所今天(4日)公布的“上海居民社區生活、文化休閑狀況調查”顯示,菜場、公交布點最為合理便捷,八成居民能普遍享受“15分鐘”生活圈服務;但外郊環間的社區生活服務配套顯著低于市中心。
公交候車時間
上下班時,三成居民等候公交車只需花5分鐘以內(32.8%),超過五成居民需5-10分鐘(55.8%),另有一成居民需花11-20分鐘(10.3%),超過20分鐘的居民非常少(1.1%),這表明近九成居民等候公交車的時間在10分鐘以內。
生活配套布點
菜場和公交換乘點的建設相對最完善,進入“15分鐘”生活圈的比例達到近八成;其次為超市/大賣場,有一半居民進入“15分鐘”生活圈,三成居民進入“20分鐘”生活圈;最后為地段/社區醫院、綠地/廣場/公園和社區活動中心/圖書館等配套服務,進入“15分鐘”生活圈的比例為四成,三到四成居民進入“20分鐘”生活圈,并有兩成左右居民進入的是“30分鐘生活圈”。
內外配套差別
從15分鐘生活圈來看,外-郊環間居民的社區生活服務配套顯著低于市中心,享受比例最低的是地段/社區醫院(23.10%);其次為綠地/廣場/公園(29.20%)、社區活動中心/圖書館(30.80%)和超市/大賣場(33.10%),均在三成左右;相對最好的是菜場(55.40%)和公交換乘點(67.70%)。收入越高的居民享受便捷生活圈比例越低。為節省日常通勤費用,部分低收入群體集居于中心城區,因而也享受到了市中心更便捷的公共服務。
感覺菜價偏貴
認為最近菜場價格“比較貴”“非常貴”“不了解”的比例分別為40.7%、4.3%、2.8%。菜價偏貴,直接反映了相當部分居民基本生存壓力較高,對低收入居民的壓力更大。租房居民與購房居民對菜價的主觀感受有較大差異,其中租房居民認同菜價偏貴的比例為60.7%,而購房居民的比例為41.9%。
文化休閑場所
居民最常選擇的文化休閑地為電影院/劇院(、51.6%)和公園/公共綠地(49.2%),其次為文化休閑廣場(36.9)和社區文化活動中心(34.0%),去書店/音像店/圖書館(16.8%)、博物館/展覽館/美術館(11.7%)的居民最少。超過兩成居民幾乎沒有文化休閑時間(22.8%),每周3小時以內(29.9%)和6小時以內(31.1%)的居民各有三成,平均每天能保障1小時用于文化休閑的居民不到兩成(16.3%)。
社科調查報告2
昨日,上海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發布“子女教育”民生民意調查報告,結果顯示內環內市民擇校行為更加普遍,收入越高的家庭,選擇擇校的可能性越大。
調查顯示,在義務教育的就讀學校中,多數市民選擇就近入學公辦中小學,高收入家庭和居住于“內環內”的居民擇校行為更普遍。
具體而言,在有適齡小學生的家庭中,52.9%的就讀學校屬于“公辦小學,就近入學”,39.9%的就讀學校屬于“公辦小學,擇!,另有7.1%的就讀學校則就讀于“民辦小學”。在有適齡初中生的家庭中,選擇“就近入學公辦初中”的占56.8%,選擇“擇校公辦初中”的占37.2%,選擇“民辦初中”的占6%。
數據顯示,對于家庭年收入在“10萬及以下”的組群而言,其子女選擇就近入學公辦小學和公辦初中的比例分別為77.8%和64.4%;但對于年收入超過20萬的家庭而言,選擇就近入學公辦小學或公辦初中的比例則分別為32.9%和45.7%。由此可見,收入越高的家庭,選擇“擇!钡目赡苄栽酱。
在小學階段,居住于“內環—外環間”的市民是最積極的擇校參與者。這一群體選擇就近入學公辦小學的比例最低,而擇校公辦小學和民辦小學的比例則分別達到44.5%和8.7%,均高于其他兩個組群。但到了初中階段,居住于“內環內”的市民則成為了擇校的典型群體。數據顯示,他們選擇就近入學公辦初中的比例僅為35.2%,而擇校公辦初中的比例達到55.6%,民辦初中的比例達到了9.3%。
“費用高低”最不看重
對受訪市民而言,在為孩子選擇學校時,56%的人最看重“教育質量”,選擇“離家近”的占17.8%,選擇“學校名氣”的占10.5%,選擇“學校特色”的占7%,選擇“升學率”的占6.5%,而選擇“費用”高低的市民只占2.2%。由此可見,市民最看重的是學校的“教育質量”,而最不看重的則是“費用高低”。
當前,購買“學區房”已成為中小學階段擇校的重要方式之一。調查顯示,11.1%的市民曾為了子女進入優質中小學而特意購買“學區房”。
在年收入在“20.1萬以上”的家庭中,有近三成家庭特意購買了“學區房”;年收入為“10萬及以下”的家庭中,做出這一選擇的比例也達到11.3%;但是,在年收入為“15.1萬-20萬”和“10.1萬-15萬”的家庭中,特意購買“學區房”的比例分別僅為7.2%和6.6%。由此可見,收入家庭組和最低收入家庭組均是以房擇校的積極參與者,而中等收入家庭則相對“淡然”。
社科調查報告3
看病難、看病貴是百姓反映強烈的民生問題。上海社科院社會調查中心、社會學研究所上午公布的上海居民醫療、健康狀況最新調查報告顯示,排隊時間長、檢查過多和開貴藥排名上海主要醫療服務問題的前三名。
排隊時間長最受詬病
年齡越大看病越勤
綜合多項數據可知,年齡越大、受教育程度越低、收入越低的本地居民,需要經?床【歪t的比例越高。上海社科院建議,未來醫療改革應著力降低藥價和看病成本,讓低收入者看得起病。
一成人買藥治小病
當出現一般疾病(如感冒、發燒、咳嗽等)時,近四成居民會首先去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地段醫院(社區醫院),有近三成居民選擇區縣級醫院(二級),近兩成居民選擇市級或國家級醫院(三甲),另有一成居民選擇不就醫,自己買點藥吃,另有極少數人選擇私人診所或私立醫院或不就醫,硬挺著。
年輕人更愿自己對付
家庭健康保健投入少
年紀越輕、教育程度越高,個人年收入越高和職業階層越高的居民,其年家庭健康保健的支出超過1000元的比例越高。
社科調查報告4
4月13日,上海社科院社會調查中心、社會學研究所發布的上海居民住房及物業狀況最新調查報告顯示,上海常住居民家庭戶均居住建筑面積為71.04平方米,人均居住建筑面積為24.16平方米。
上海人的居住和購房情況如何?4月13日,上海社科院社會調查中心、社會學研究所發布了上海居民住房及物業狀況最新調查報告。報告顯示,上海近一半居民在中-外環間購房,戶均居住建筑面積為71.04平方米,人均居住建筑面積為24.16平方米。
中-外環間居住較集中
課題組依據最新獲得的民生民意年度調查數據,深入分析了上海市居民(18-65歲本市常住居民,包括戶籍居民和在滬居住半年以上的外地戶籍居民)的居住及物業現狀。
調查顯示,上海居民居住于內環內、內-中環間、中-外環間、外-郊環間、郊環外的比例分別為20.3%、19.3%、37.1%、6.5%、16.9%。調查還顯示,上海居民在內環內、內-中環間、中-外環間、外-郊環間、郊環外購買商品房比例分別為17.4%、18%、46.4%、5.3%、12.9%,近一半居民在中-外環間購房。
另外,居民租住單位宿舍、租住商品房、與親友同住、已購商品房、保障性住房、自建房的比例分別4.8%、16.2%、5.4%、58.5%、13.1%、1.9%。
課題組負責人表示,近六成上海常住居民通過購買商品房實現了“居有其屋”愿望,一成居民通過保障性住房解決住房問題。這表明,經過近20年的城市建設,上海百姓居住條件得到了明顯改善。
戶均面積71.04平方米
調查顯示,上海常住居民家庭戶均居住建筑面積為71.04平方米,人均居住建筑面積為24.16平方米,上海常住居民家庭共住人口平均為3.09人/戶。
課題組負責人指出,這表明家庭小型化為上海市主流居住模式。調查同時顯示,上海居民建筑面積內部差異仍較大,最高人均建筑面積(129平方米)是最低人均建筑面積(2.5平方米)的51.6倍。
低學歷“擠出效益”明顯
調查顯示,教育程度與上海常住居民的居住地理分布,呈現出明顯的“w”趨勢。換言之,教育程度越低的常住居民群體居住于郊環外比例越高,達到了40%,是其他群體之兩倍。
調查同時顯示,個人年收入在3萬元以下、3-5萬元的上海常住居民居住在郊環外比例分別是33.6%和19.2%,幾乎是個人年收入在7-10萬、10萬元以上居民的2-5倍。
課題組負責人表示,上海郊環外居住環境雖說不錯,但通勤、就學、就醫設施相對市中心區仍有較大差距。這提示我們,為廣大低收入群體提供更便利、更優質的居住房仍是政府公共服務的一項艱巨任務。
30歲以下購房壓力最大
調查統計發現,上海市從業人員中,30歲以下、30-39歲、40-49歲、50-59歲四個年齡段的居民,擁有商品房的比例(不包括購買保障性住房)分別為37.2%、57.9%、62.3%、68.2%?梢钥闯,隨著年齡增大,購房比例也隨之提高。對照發現,30歲以下年輕群體擁有商品房比例遠低于其他年齡群體,他們當中有近四成(38.5%)人租住在單位宿舍或商品房。
課題組負責人稱,上海30歲以下年輕人的購房壓力最大,政府應該在公積金貸款、提供過渡性保障房等方面制定更加優惠的.政策,以改善這一群體的住房條件。
收入對購房面積影響小
調查顯示,個人年收入在3萬元以下、3-5萬、5-7萬、7-10萬、10萬元以上的上海市常住居民,其人均購房建筑面積分別27.51平方米、25.62平方米、23.87平方米、25.93平方米、28.15平方米,趨勢上顯示出“v”字形,但絕對值相差不大,最大面積值與最小面積值差距在5平方米以內,且最高收入群體(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上)與最低收入(年收入在3萬以下)群體的人均購房面積差在1平方米以內。
課題組進一步交互分析表明,收入對居民購房率的影響更大,高收入群體(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購房率比其他群體高出10%~20%。這一結果表明,收入對居民購房率的影響顯著,而對購房面積的影響并不明顯。
有商品房自我認同增加
調查顯示,租住單位宿舍、租住商品房的居民,自我認同“中產階層”比例分別為19.6%和12.6%,而已購商品房居民,自我認同“中產階層”比例一下子提高到了35.2%。
課題組負責人指出,在上海這樣高房價的大城市,擁有商品房與沒有擁有商品房,會導致居民對社會地位自我認知的明顯差異。
另外,上海本地戶籍居民購買商品房比例,顯著高于非本地戶籍居民。對照發現,本地戶籍和非本地戶籍居民的購房率分別為70.3%和16.4%,前者是后者的4.29倍。
課題組負責人表示,這一方面反映,總體上本地戶籍居民居住條件明顯好于非本地戶籍居民;另一方面也從側面反映出,外地來滬居民若想在“北上廣”大城市生活、工作,必須要具備各種競爭拼搏的條件與準備。
社科調查報告5
調查顯示,由于菜價偏貴直接反映了相當部分居民的基本生存壓力較高,對低收入居民的壓力更大,有近六成低收入居民普遍感覺為菜價偏貴。
其中,租房居民與購房居民對菜價的主觀感受有較大差異,前者認同菜價偏貴的比例為60.7%,后者僅為41.9%,這可能表明未購商品房居民的生活壓力更大。
報告因此提出,進一步平抑菜價,對保障居民基本生活十分重要。
調查還顯示,八成居民認為目前上海公益文化場所的分布較為均衡且能滿足需求。
上海居民最常選擇的文化休閑地為電影院/劇院和公園/公共綠地,其次為文化休閑廣場和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去書店/音像店/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美術館的居民最少。
居住地靠近市中心的居民經常去博物館/展覽館/美術館,該比例明顯高于其他地段居民;遠離市中心的滬人經常去的是電影院/劇院和酒吧/ktv。
研究人員認為,這種現象提示,為實現上海建設文化大都市的目標,應推動建設更多博物館、展覽館、美術館等藝術場館,并注意場館資源分布的均衡性。
雖然場地能滿足需求,但超過兩成滬人幾乎沒有文化休閑時間,每周有3小時以內和6小時以內文化休閑時間的居民各占三成,平均每天能保障1小時的居民僅有16.3%。
隨著城市公交系統的發展,上海居民的日常出行越來越方便,也獲得市民高度評價。調查顯示,近九成居民等候公交車的時間在10分鐘以內。
同時,上海菜場、公交布點最為合理便捷,八成常住居民已能普遍享受15分鐘生活圈服務。
該份報告由上海社科院社會調查中心、社會學研究所基于民生民意民情年度調查數據,分析18至65歲上海常住居民社區生活、文化休閑狀況現狀得出。
【社科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關心人文社科作文11-19
社科文閱讀試題的技巧06-16
中班社科主題活動教案11-25
教室的變化人文社科作文06-03
社科院里的貓作文07-15
淺談社科期刊評價特點論文06-11
社科文閱讀理解附答案03-18
秋天磁湖人文社科作文06-07
社科文閱讀古剎云居寺閱讀答案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