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生感恩教育的實踐與研究》開題報告
隨著個人的素質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事務都會使用到報告,報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點。你所見過的報告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生感恩教育的實踐與研究》開題報告,歡迎大家分享。
一、課題的提出
中華民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也是一個崇尚仁義、知恩圖報的民族。從《詩經》中的“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到今人常說的“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等等,都從不同的方面告訴了我們該怎樣去感恩,怎樣去報恩。
小學階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階段,一些行為習慣就是從此養成的,并影響著孩子的一生。當前在我們的小學生身上,表現出來的不少情形令人痛心和警醒:某學校對小學生思想道德心理狀況進行了一次“摸底抽查”,抽查數據顯示,40%的學生敬仰科學家,35%的學生敬仰體育、影視明星,只有1.5%的學生表示敬仰自己的父母,而敬仰黑勢力老大的學生竟然達到2.9%,幾乎是崇拜父母的兩倍!“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付出的是最多的,可崇拜父母的孩子是最少的。孩子尚且對父母不懷感恩之心,更何況對同學、對老師、對社會呢?
現在的孩子缺乏感恩思想,變得冷漠與自私,原因是多方面的:
現狀之一:家長溺愛嚴重
如今的少年兒童,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每個家庭的掌上明珠。在眾多長輩的呵護下,他們已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家長對孩子的物質要求是“有求必應”,對孩子的學業要求期望甚高。這兩者之間的沖突,導致孩子人格發展不平衡。很多孩子面對父母的養育之恩表現冷漠;孝敬之情在心目中淡化,只知受寵,不知感恩。
現狀之二:社會影響深遠
在這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里,一些成年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乃至道德觀發生了扭曲。他們自私、驕橫、冷漠、不善于合作。使得未成年人,也受到了他們的負面影響,缺乏“感恩”的意識。
現狀之三:學校教育缺乏
現行的高考制度,使得學校教育始終未能擺脫考試的圈子。教育看分數、教師壓力大,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教學上,忽視了對學生的道德教育,特別是感恩的教育。20xx年“六.一”學校組織慶祝會,學生帶上凳子到操場觀看。班主任為了調查學生的感恩現狀,有意不拿凳子到操場。從開始到結束,兩個多小時一直站在學生旁邊,結果沒有任何班的學生主動為老師讓座。
孩子們這種感恩情懷的缺失讓我們意識到感恩是社會上每個人都應有的基本道德準則。有了感恩之心,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才會變得和諧、親切,學生才會知道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才會對生活充滿希望,才會懂得珍惜時間和機會,才會努力完成自己的學業來報答周圍的人和社會。學生自身也會因為這種感恩心理的形成而感到更加愉快,更加健康,這也是學生責任意識、自立意識、自尊意識和健全主體人格的構建。
思想是人的靈魂,如何拯救這“將要垮掉的一代”?良方在哪里?《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若干意見》指出: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未成年人的原則”,要“從他們的具體實際和生活實際出發,深入淺出”,“要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養成教育”。
正是鑒于當前現實,我們提出了《小學生感恩教育的實踐與研究》這一課題,有利于培養學生從小就養成一種感恩意識,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同伴、感恩身邊的人……使學生獲得作為一個現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道德準則、文明素養、社會責任意識,為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二、課題的界定
1.感恩:就是對他人、社會和自然給予自己帶來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產生認可并意欲回饋的一種認識,一種情懷和行為,就是知恩、報恩、感恩,說明一個人對自己與他人和社會的關系的正確認識。感恩不僅是一種情感,更是一種人生境界的體現,是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體現,永懷感恩之心,才能從別人那里得到更大的情感回報。
2.感恩教育:感恩教育以活動為載體,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引導學生從感受最深的身邊人、身邊事開始,學會感激父母,感激父母給我們生命,感激父母養育了我們;學會感激老師,感激老師為我們導航,感激老師培育我們。從感激父母老師開始,由近及遠,由淺入深,再引導學會感激他人,感激社會,感激一切為自己的健康成長付出心血和汗水、提供服務和幫助的人。
三、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一)課題研究的目的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人精神素養的體現。俗話說:“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教育心理學也指出:長期以來,人們對“健康”的理解,主要局限于有機的生理方面。無論是學校教師,還是青少年本人,對健康的關心也都集中在學生身體發育方面的一些生理指標上,至于學生的心理方面是否健康,往往為大家所忽略。近年來,有關中小學心理障礙問題日益引起社會及教育部門的重視,心理方面的健康問題也就漸為人們所關注。因此我校把“感恩教育”定為核心課題進行研究,其目的為:
1.讓學生們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使其心靈深處受到感動。
2.懂得理解、寬容、體貼、關愛他人。
3.懂得孝敬父母以及長輩是為人之本。
4.懂得感恩是快樂生活之源,心中充滿愛心,學習更有動力,生活更有意義.
5.尋求實施感恩教育最佳途徑和方法。
6.通過一些具體的感恩教育的開展,培植感恩文化推進校本課程建設。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感恩是一種文明,感恩是一種品德。人有了感恩之心,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也會變得更加和諧,更加親切。我們自身也會因為這種感恩心理的存在而變得愉快和健康起來,生命將得到滋潤。
感恩不僅是一種品德,更是一種責任。感恩應是社會上每個人都應該有的基本道德準則,是做人的起碼的修養,也是人之常情。對于今天的廣大青少年來說,感恩意識絕不是簡單的回報父母養育之恩,它更是一種責任意識、自立意識、自尊意識和健全人格的體現。只要我們人人都有一顆感恩的心,就會感到世界原來是那么美好。只要我們人人都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的校園、我們的社會也將會更加和諧。
我們開展感恩教育活動研究,就是要在青少年的心中播種高尚的道德的種子,引導他們學會做人,學會做事,以平和之心、敬畏之心、感恩之心來對待學習,對待工作,對待生活,對待社會,對待自然,進而提高他們的精神境界和生命質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們的研究將從最基本的活動研究開始,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為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發揮積極的作用。
四、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兒童教育理論。兒童教育專家郭建國教授說:“感恩之心是一種美好的感情,沒有一顆感恩的心,孩子永遠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幫助他的人,更不會主動地幫助別人。”
2.素質教育理論。民族的未來在教育,教育的出路在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確切地說,就是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幾方面全面發展。而在這幾方面中,德育始終是擺在第一位的。一個人縱有滿腹才華,卻不能甚至不愿回報社會,奉獻人類,試問,這種“高素質”的人才又有何用?而感恩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懂得回報,學會回報,自覺回報。不僅是回報父母親人,更是回報社會乃至人類。從這個意義上講,感恩教育就是最根本的素質教育。
3.心理學人本主義理論。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論認為人類共有真、
善、美、正義、歡樂等內在本性,具有共同的價值觀和道德標準,達到人的自我實現關鍵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識,使人認識到自我的內在潛能或價值。
4.心理學行為主義理論。美國心理學家華生認為人類的行為都是后天習得的,環境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為模式,無論是正常的行為還是病態的行為都是經過學習而獲得的,也可以通過學習而更改、增加或消除。
五、課題研究的目標
1.通過小學生感恩教育的實踐與研究,尋求小學生缺乏感恩心理的原因。探索培育小學生感恩意識、“學會感恩”的理論和實踐研究。以及小學生感恩行為培養的方式、方法。
2.構建對小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主要途徑與方法。
3.創建小學階段感恩教育校本課程。
4.提高學生感恩意識,促進學生感恩內涵。
5.通過實驗使實驗教師的教育科研水平得到較大的提高,實驗教師的教學水平得到較大的提高。
六、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重點和難點
(一)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1.小學生感恩意識現狀的調查研究。
2.小學生缺乏感恩心理的原因。
3.培育小學生感恩意識的研究。
4.小學生“學會感恩”的理論和實踐研究。
5.小學生感恩行為培養的方式、方法研究。
6.感恩教育內涵的研究。
7.對小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主要途徑和方法。
8.小學階段感恩教育校本課程建設的研究。
(二)課題研究的重點
感恩教育的內涵;對小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主要途徑和方法;小學階段感恩教育校本課程建設的研究。
(三)課題研究的難點
對小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主要途徑和方法;小學階段感恩教育校本課程建設的研究。
七、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1.行動研究法。組織課題組教師從實際情況出發,參與課題實踐研究,解決課題研究中的實際問題。一邊研究一邊實施,形成每個階段的研究內容,探索有效實施學生各階段感恩教育的目標、內容、途徑和方法體系,培養小學生的感恩意識與行為。
2.調查研究法。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通過觀察和調查問卷,了解現階段小學生感恩心理的整體狀況,明確其長處和缺失,對存在的問題進行科學合理化分析,掌握課題研究的有力資料和數據。
3.文獻法。收集有關小學生感恩教育的學習資料,作為課題研究的理論指導和參考。
4.經驗總結法。在研究過程中,及時做好相關資料的整理,撰寫研究論文和實驗報告,規范課題研究行為。
八、課題實施方案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年5月——20xx年7月)
成立課題組,建立課題研究網絡,組織理論學習,研究制定出課題實施方案,完成課題申報。
課題組人員分工:
組長:于朝陽
副組長:張犇董國環張文峰
成員:董曉雪王恒志劉偉徐松嶺趙紅艷張玉巖
李茉冬任淑芝劉巍王麗艷胡海玲王麗波
第二階段:研究實施階段(20xx年7月——20xx年7月)
1.課題組教師查閱相關理論書籍,以理論知識指導研究實踐。(20xx年7、8月)
2.各年級實驗班正式啟動實驗,按實驗規劃進行相關項目實驗,通過少先隊活動、學科滲透,教職工參與以及家校互動等多種途徑,借助校園環境建設和校本課程開發等手段,對學校感恩教育新模式進行有益的探索,以求通過多種形式的實踐提高學生的感恩意識。每月課題組成員集中交流實驗狀況,進行材料整理。(20xx年9月——20xx年6月)
3.撰寫階段性報告,總結出行之有效的途徑、方法,全面鋪開。(20xx年7月——20xx年6月)
4.編寫校本課程教材。(20xx年7月)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xx年8月——20xx年12月)
總結成果,推廣經驗。撰寫課題終結性報告,編輯優秀個案分析和教師優秀論文集。
九、課題預期研究成果
1.《小學生感恩教育的實踐與研究》研究報告負責人:董曉雪
2.《小學生感恩教育的實踐與研究》典型案例負責人:董國環
3.《小學生感恩教育的實踐與研究》論文集負責人:張文峰
4.子課題結題實驗報告負責人:張犇、王恒志
【《小學生感恩教育的實踐與研究》開題報告】相關文章:
教育模式的研究開題報告10-18
2022教育研究開題報告12-03
情感教育行動研究開題報告05-28
教育實踐研究報告07-28
學生自主管理實踐研究課題研究開題報告04-09
教育研究課題開題報告6篇11-23
教育研究課題開題報告(6篇)11-23
教育研究課題開題報告(精選13篇)10-17
文明禮儀教育研究開題報告05-28